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揭晓:壮族女摄影师罗金倩荣获最高大奖,苏德夫摘得青年摄影师资助奖

映艺术中心 映画廊 2022-12-25

2019年5月6日,由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和思源摄影基金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评选揭晓,经过七位评委(巴义尔、冯雪松、柳军、那日松、石明、王保国、郑茜)一整天的讨论,评选,甄选出20位获奖的少数民族摄影师,其中,壮族女摄影师罗金倩荣获“摄影师大奖”,蒙古族青年摄影师苏德夫荣获“青年摄影师资助奖”

评选现场

评选结束后,评委们合影留念

本届摄影奖共收到150位,来自25个民族的摄影师的217组投稿作品。参评作品数量和质量都高于历届。

“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摄影师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因为大家的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坚守初衷:支持中国少数民族摄影的发扬光大,并以此影响和促进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已经举办的三届摄影奖中,共有30个少数民族的摄影师参与,他们是:白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东乡族、侗族、鄂温克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回族、景颇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满族、蒙古族、苗族、纳西族、羌族、畲族、塔吉克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锡伯族、瑶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壮族(按首字拼音排序)。在此衷心感谢这些少数民族摄影师!谢谢你们的参与!也希望有更多民族的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加入我们的故乡之路。


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将于2019年6月底举行颁奖仪式。





摄影师大奖

罗金倩《六畜兴旺》

2016年初开始,我数次跑回离工作生活的城市500公里之外的故乡,着手拍摄关于故乡题材的作品。最初的想法定位在“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景象。但数次拍摄之后发现,牛耕田、马拉犁的景象已基本在田野中消失,传统的耕作方式已被现代农用机器所替代。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创造了丰富的生态化农耕方式,人们遵循自然伦理和规则,借助动物,在大地上劳作,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牛耕作、马运输、猪羊供肉食和积肥,鸡司晨、狗看家,对每一寸土地知冷知暖,用作物和家畜的轮替,时常轮耕、休耕,在天人统一观指导下,保持土地的肥沃,进而行成一套系统宏观的认识模式、修身养性的精神生活及感悟生命的宗教文化。

随着机械化农耕时代的到来,农民们渐渐不再饲养六蓄,而动物们仅仅作为肉食动物,被集中饲养在冰冷的饲养场。土地的利用更为多样化,人们对待土地的方式更为冷漠。人们抛开土地供给能力的有限性,无节制、无休止占有土地,甚至违背自然规律,有机肥被化肥替代,越来越多的土地因为被灌入化肥、化学杀虫剂、除草剂、除菌剂而逐渐遭到毁坏,更是导致了食品风险、土地的各种养分的枯竭。因为土地需要去养活更多的人,更多的人也希望通过土地,改善生活质量。而生活在农村中的老与幼,在时代的浪潮中或被动接受或无所适从,种种矛盾也因而产生。

青壮年逃离农村,老年人空守家园,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方式逐渐消失,家庭道德伦理正在逐渐消亡,我们的精神家园同样正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于是,我想到用“假”的农耕动物代替田野里“缺失”真的农耕动物,并把“假”动物放置在故乡现实的场景中,以此表达农村所面临的种种困惑。

2017年11月份,我把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立即答应帮我制作“假”动物。父亲虽只是一个农民,却是一个情感丰富、敏锐的人,喜欢画画、拉二胡,我小学时父亲教我画画、玩相机,中学时还带我去报考美院。童年时期与大自然的亲近,很多情景是跟父亲有关的。

父亲花了两个月时间,利用铁丝、布料等材料,以极大的热情及饱含了对“缺乏”的农耕动物的情感,帮我制作好了“六畜”。

之后,在父亲、弟弟、儿子及族人的帮助下(搬运道具兼当模特),把道具安置在家乡周围地区的田野中进行拍摄,历时8个月拍摄影完成。





青年摄影师资助奖

苏德夫《我的岳父》

我的岳父他叫图格木勒,出生于1966年,一直生活在草原上。初中毕业后没有在继续读书,回到草原上,陪伴父母从事畜牧业工作直到今天。

我的岳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牧马人,他乐意助人,周边的邻居有什么困难他就会第一个去帮忙,大家都敬重他。他青春的岁月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代,他没有选择到城市里工作,选择回到了草原上,选择牧民这个职业,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反复着,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腹地,一个叫布鲁和木德的嘎查(村)生活着。

我的岳父年轻的时候喜欢养驯马,总会带着自己的赛马去参加旗里的比赛。我妻子给我讲,那时候父亲总是喜欢带着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参加那达慕,在那达慕里期间,父亲总是会给她们俩买好吃的,和一些零花钱,那是她们童年记忆里最美好的回忆。

后来,姐妹俩去城里上学,会产生不少的花费,自那以后岳父很少去参加那达慕,因为驯马的支出很大,如果成绩不好一点收益也不会有,而且还会耽误生产生活,之后的时光里,岳父只会在广播、电视和朋友的聊天中了解赛马的一些信息。后来岳父跟我说,现在孩子们都成家了,我可以训马了,他很想念他的那匹黑色的蒙古马,给他带来了无数的荣誉。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曾经年轻的岳父,也慢慢的在老去,那片草原也随着时间的改变四季交替着,他是草原上文化的载体,是时光的见证者,他的生活,琐碎而又平淡。他带着自己牧马人的梦想,一点点老去,时光不会改变他的梦想,他的梦想就是让他的蒙古马永远驰骋在草原上,草原依旧是草原,蒙古马奔驰在原野之上。

我的岳父是草原上的一位牧马人,通过影像纪录他的生活,展示出现代社会发展,展示草原的变化。岳父的生活很简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蒙古族牧民,生活的变革不过折射了生活在草原上的所有牧人的现状,他们孤独,他们无法改变现状,他们面对着社会不断的改变,不过他们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文化与信仰,他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牧人。   

春天是岳父最忙碌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草原上会有许多的生命诞生,它们需要牧民的呵护,对于岳父来说,春天就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也是最为难熬的季节。

刚刚出生的羊羔在母羊的身后相随。如果跟不上自己的母亲,那么这只羊羔就会不停的寻找自己的母羊。图为把羊群赶入羊圈。草原上的羊圈逐渐的在变化,由早先的木质羊圈逐步变为砖瓦结构的棚圈。


岳父与他的两个女儿在谈论关于草原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我的妻子小时候,岳父就会带着她俩去参加那达慕,如果取得了好成绩,就会奖励她们俩。姐妹俩现在都在旗里工作,只有在节假日才能回到草原上帮助父母从事畜牧业的工作,父亲看到女儿们回来很高兴,有说不完的话。

春天,牲畜的数量增加,岳父在给羊群做分类,给羊的耳朵做好记号,以区分羊的归属,岳父的羊群里有孩子们的羊以及他朋友的羊,所以羊耳标是一个非常好区分的记号。小女儿在帮助父亲抓住一只绵羊。

岳父家是这片草原非常有威望的家庭。岳父好心肠,每次周边家庭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他都会第一个去帮忙,周边的牧民十分尊敬他。

岳父最喜欢看的节目,内蒙古卫视赛马节目,主要播放内蒙古地区赛马比赛集锦,很多关于赛马的信息都是在这里获取。在草原上蒙古人对马的喜爱很多时候超过了一切,如同信仰一般,蒙古马的精神时刻陪伴着他的左右,岳父曾经说过,如果草原上没有蒙古马,那么草原就不是草原了,草原上缺少精神,缺少信仰。

存放在走廊里的蒙古马鞍,岳父现在很少骑马了,上回用它还是在2015年的冬天。无论是生活在草原上还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蒙古人,都喜欢把马鞍子放到家中,它代表着曾经的游牧记忆,曾经的文化内涵,蒙古马可以带着蒙古人走很远很远,如果没有马鞍子的支撑,那么,这一切都会大打折扣,蒙古马鞍是蒙古马和蒙古人的伙伴,是蒙古男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夏日里的日出,岳父准备将羊群赶出羊圈。夏天是牧区四季之中较为轻松的一个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岳父会给羊群和羊羔们剪羊毛,都是一些比较细致的工作。然而,夏季的时间是很短暂的。

岳父指着远方,那是我们的羊群,远方有我的家。岳父经常会带着我们来视察他的草原,告诉我们哪边是界限,哪边是牲畜喜欢吃的草,哪边有石头,对于他来说,所有的一草一木都在他的心里。

连续多年干旱,导致岳父草场植物种群的退化,大雨过后草原上长出了很多的多根葱,这种植物牲畜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才勉强会吃,植物的单一性也标志着草原退化。 牧民在夏天最期盼的就是雨水,如果雨水好了,那么整个夏季都会很安逸。

夏末秋初,是整个草原最为欣喜的时候,牧民开始出售一年驯养的牲畜了。岳父认识一些“老客”,他们会上门收购牲畜,参照旗里的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就会出售。在装载这些牲畜的时候,岳父都不会出现在车辆旁边。想必,看着它们出生,又看到它们离去,心里一定不是滋味。这些“老客”将会把这些羊群运送到海拉尔或者黑龙江省的一些屠宰场,利润在10%-20%,牧民在整个行业内没有任何的定价权,只有将自己的初级畜产品低价格出售,想必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很多年。

2018年七月初的雨水比往年都要好一些。前几天岳父在去北边邻居家的路上皮卡车陷进了沙坑里,导致皮卡车左侧的踏板脱落。雨水较大导致草原上裸露的河床松软容易陷车,在邻居家拖拉机的帮忙下将皮卡车拉出沙坑。17年末,通往岳父家的草原上修好了路,原来驾驶越野车需要40分钟、驾驶小轿车需要1个小时,现在只需要20分钟的车程就会到达牧区的家。岳父来到旗里将皮卡车破损的地方维修好,购买了一些日常补给品之后又回到草原上。

夏天短暂而又美好,岳父在调试自己的打草设备,准备着秋初打草季,准备迎接金色的秋天。原来草原上不需要打草,因为牧民会按照夏季的草场雨水的分布会转场,让草原得到生息,让羊群吃到新鲜的植物,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生存方式。然而,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让整个草原转换了生存的方式,因为网围栏和定牧的出现,让整个草原失去了活力,失去了游牧的生存方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草原被网格化。牧民会在夏末的时候储备饲草,迎接冬日。

秋天,岳父的马群在井边喝着水。岳父的马会在草原上自由的驰骋,现在蒙古马在市场上的经济价值极低,草原上的蒙古马数量越来越少。草原上养马的人是因为信仰的坚持,在驯养着蒙古马,很难在草原上看到整群奔驰的骏马了。

夕阳西下,岳父将牛群赶回到牛棚内,结束一天的工作。草原上除了羊以外,牛是最重要的乳制品来源,牛能够提供非常好的牛奶。在夏日里,岳母会挤牛奶,制作奶干、酸奶。草原上蔬菜极少的情况下,这些奶制品是牧区获取维生素最重要的来源之一。现代社会的改变让草原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岳父从骑马放牧再到骑摩托车,现在已经是开车放牧了。

一群牛宝宝们在等牛妈妈们。

岳父在草原上永远有干不完的活,永远也不会闲着。在整理羊圈,草原上的羊圈坏了,拿了一段蒙古包的哈那接起来,继续可以当作羊圈使用。

岳父已经穿上厚厚的棉袍,抵御严寒。岳父与岳父的岳母在朗诵书上的内容。岳父对待长辈极为尊敬,随时随地关心照顾着老人们,草原上最重要的就是礼仪,一定要有礼节,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问好,一定要按照规矩做事情,这是草原上信仰以及文化最重要的传承。

草原上的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冬天从11月末一直会延续到第二年的3月。冬季,最能够展示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季节,在漫长的寒冬里,牧民以及他们饲养的牲畜在零下40多度的气温下依旧顽强的生活着,这就是草原上最为顽强的生存方式。

漫长的冬季里,岳父的工作任务很重,每隔两天就会给牲畜饮水,如果雪小的时候,频率就会更快。冬季如果雪下大了,牲畜就会被困在雪中,如果下少了,那么牲畜将会缺少水源,所以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是生活在大自然里的牧民最为看重的。冬天,牲畜也会和人一样,不断的面临挑战。

岳父在向远处瞭望羊群。在向远处瞭望羊群。岳父总是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的羊群,他每天都会在观察自己的牛马羊。现在草原上都有网围栏,如果牲畜误进了别人家的草场是很麻烦的事情,还会给邻居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对于牧区来说是最重要的人性考验。

冬天一些体弱多病的牲畜就会被关在棚圈里进行饲养。岳父给牲畜喂养饲草。

草原上冬季时间很长,生产成本就会增加,岳父与邻居将羊群合群,合伙雇佣了一位羊官,来减少生产的支出。

岳父在草原上总是会穿上蒙古袍,他说,穿上蒙古袍干活特别舒服,而且保暖特性别好。岳父点滴的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有人说蒙古袍现在仅仅是节庆以及一些活动中才会穿,然而,生活在牧区的牧民依旧穿着着自己的蒙古袍,因为这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想必他内心深处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陪伴岳父和岳母生活的除了牛马羊以外还有他们的一只猫和一只狗。它们一直生活在室外,从来不会进入屋内,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守护着它们的主人。蒙古獒很有领地意识,十分的警觉会对外来者发出警告;猫咪则会在房屋周边捕捉老鼠,保护主人食物的安全。

漫长的冬天即将过去,岳父与邻居们一起给马打马印。这是草原上最为常见的场景,团结互助,这是草原上的草原精神。

岳父身材精瘦,浑身充满着力量,自己可以驯服任何一匹马,这是草原上男人的象征。

冬天,日落之时,岳父向着太阳的方向致敬,感恩草原、感恩自然,感恩所有。

岳父在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他的生日。草原上的父母很少过生日,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年四季,现在孩子们长大了,有时间陪伴家人,可以给父母过生日了。

岳父在旗里参加他岳母90岁寿辰上的合影。人最为幸福的时刻,那便是与家人同在,想必此时此刻的岳父是最为幸福的父亲。他即是我的岳父,也是众多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之一。





评委感言



这一次(投稿作品)表现手法很丰富,民族参与更宽广,评选过程也是大家和谐沟通、互相学习的过程,从过程到结果都非常理想。大奖体现了创新的手法,传统的情感;青年奖契合了“故乡”的理念,与上两届拍摄家乡的人、亲属不谋而合,是一种自然的体现。这个赛事直观地展现了“民族”的含义,发挥了图片的无限解读潜力,用“故乡”一词触碰心灵。当今城市里出生的人们剧增,“故乡”变得模糊,“故乡的路”就愈加负重。


——巴义尔

(摄影家、原《民族画报》蒙文版主编)



这次评选让我感觉印象深刻,这一天就像看到一个民族的万花筒。两件作品都让大家比较满意,一个是摄影大奖,给人们带来摄影观念的改变,另一个是青年摄影师的奖项,感觉到了亲情和温暖。所以我觉得,这两件作品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有它们的独特,也有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也确确实实感动了评委。


——冯雪松

(媒体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




尽管通往"故乡的路"上崎岖、坎坷、艰辛,但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这条路上,仍然有群充满朝气、活力、奋进、创新、执着的有志于用摄影作为文化载体,用影像语言进行表达、倾诉、还原、再造、纪录传承变革发展中的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变迁史的少数民族优秀摄影师。我们仿佛看见他们在"故乡的路"上奔波的身影。


——柳军

(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非常欣喜地看到,本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整体水平的提高,竞争也更加激烈,很多年轻的少数民族摄影师成长起来,他们对“故乡”的看法更具当代性,作品充满活力。


——那日松

(策展人、映画廊艺术总监)



能回去的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愿“故乡的路”不再漫长,愿“心中的故乡”永远相伴你我一生。尽管路途艰辛遥远,但影像的记忆,影像的力量,终究是不会让我们每一个参与者留下遗憾的!


——石明

(摄影家、西双版纳国际摄影大展总策展人)




现代性乡愁、身份焦虑、环境困惑、全球化留痕(偏僻的乡村小卖部被整合成全球售卖链条的一个完美环节) ……这些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在本届比赛中执着出现,使“故乡的路”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还深深浸润着当下中国的一种普遍情绪,以及对这一情绪表现方式的多样化探索。在精神层面,“故乡的路”具有现代性反思的意义。


——王保国

(影像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所研究员)



我所看到的"故乡的路",是民俗学意义的、美学意义的乃至批判现实主义意义的复合性"故乡"的叠加,它们共同组构出这个时代为之敏感又常欲深触的故乡意象,这使得"故乡"既历历在目,又遥不可及……这正是我们时代的心结,也是"故乡的路"影展的贡献。


——郑茜

(策展人、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相 关 阅 读


征稿倒计时 | 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

民族里面有“世界”——第二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在映画廊颁奖

那些离故乡更远的声音


“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颁奖仪式现场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